《长津湖》編劇陳凱歌解放日報發表文章:把人物寫好,戲才有底氣

 

首先,要拍出我軍“團結一致、緊張、嚴肅、開朗”的思想風貌和昂揚鬥志。在這一點上,我們的軍隊可謂舉世聞名——英勇作戰、以弱勝強的傳統是在長期革命內戰中培養起來的。這支軍隊“具備一往無前的思想,它要壓倒一切敵方,而絕不被敵方所退讓……如果還有一個人,那個人就要繼續遭遇戰下去。”這是我軍特點的生動寫照,也是朝鮮內戰的生動寫照。長津湖會戰的主要參戰部隊是華中野戰軍第七縱隊,這支部隊在解放內戰中和兄妹部隊一同橫掃華中、解放北京,是一支勝利之師,因而總體的思想面貌必須飽滿。我們攝製了九縱隊行軍和聆聽副司令員宋時輪動員發言時的雄壯軍威,為內戰中的浴血奮戰打下了思想基礎。

我也曾在少年時期入伍參軍,在部隊度過了5年青春時光,因而深知這支部隊壓倒一切敵方的氣概從何而來。為公義而戰、為和平而戰是我們獲得朝鮮戰爭勝利的根本原因。《长津湖》的攝製,讓我有了返回部隊的感覺,像是又和同袍們一同努力奮鬥、一同喜悅,也一同悲壯——就算再多的波折與犧牲,我們也要用勝利贏得和平、贏得認同。

《长津湖》原計劃在2019年殺青,因禽流感出現停止,2020年再度籌備時重新組織創作團隊,由我、張徹、林超賢3位編劇分工拍攝影片的相同部份,保證充分發揮秋冬季的拍攝時間,還原1950年深秋和嚴冬的全數打戲。我這支攝製組於今年11月率先在當年中國人民志願軍第七縱隊的集結地——江蘇殺青。3個攝製組同時殺青一部電影,是中國電影製作的一次有益嘗試。攝製組最多時有近7000名臺前幕後值班人員,自己操持著幾百臺各式各樣車輛、無數攝影燈光器材、複雜的現代化內戰裝備、槍枝火炮道具以及置景工作、內戰場面的小規模爆破、大量的戰場化裝和服飾工作,還有數百個後製的特技攝影機。《长津湖》的拍攝,提升和展現了中國電影的城市化能力和水準。

(作者為影片《长津湖》編劇、導演)

10月5日,《人民日报》公佈由陳凱歌編寫的《把人物写好 戏才有底气》一文。全文如下:

其二,我們在每一個具體人物頭上下工夫,寫下自己的個性。不但做為主人公刻畫的伍千里、伍萬里兄弟倆性格突出,自己所在的七連其它士卒,一個個或溫柔,或豪放,或冷靜,或機敏,笑口常開,堅強正直。不論是故鄉還是軍列,地鐵站還是戰場,我們都企圖在故事情節進展中給人物定調子,給群戲打基礎,為每個人留下及後經濟發展空間。三位導演都為熒幕上的人物重現,進行了充份的構思和準備工作。只有把人物寫好,戲就可以有底氣。

同時,為的是表現領袖人物的重大決策,我們專門搭建了豐澤園、頤年堂等領袖人物舉辦全體會議的場景。新中國設立之初,以“保家衛國”為號召,抗美援朝出國登陸作戰獲得全省人民的熱切響應,那個事實,彰顯了領袖人物和人民所具備的共同信念。

我在創作《长津湖》的過程中,感受最深刻的就是——寫戲要寫人,寫戲先寫人。很多內戰影片的成功都是因為寫下了鮮活生動的人物。沒有鮮明的個性刻畫,就沒有觀眾們感情的寄託點;沒有惹人鍾愛的人物,就無法引發觀眾們的關切和共鳴。只有人物成功了,就可以率領觀眾們來到內戰,觀眾們才會和熒幕上的戰士共情,在兩個半小時裡同生死、共患難,心為自己痛,淚為自己流。《长津湖》也不例外,我們要讓觀眾們的感情體驗創建在對人物的尊重之上。

在攝製遭遇戰場面時,飾演中國人民志願軍戰士的女演員們更是不畏艱難地努力入戲,自己頂著爆破炸點,衝破硝煙,在英勇奮戰的中國人民志願軍精神鼓舞下,出色完成了攝製任務。

經過一兩年的影片劇本準備、長時間的艱辛攝製和艱鉅的中後期工作,影片《长津湖》在國慶檔公映了。《长津湖》表現了中國人民志願軍在抗美援朝的西線戰場上,在極端窮困的環境中,克服缺衣、少食、極寒等難以想象的困難,不怕犧牲,英勇奮戰,敢於勝利,大跌盟軍精銳的陸戰第二師,發生改變了敵我之間的發展戰略勢頭。長津湖會戰以“現代戰爭史上的奇蹟”而彪炳於我軍戰史。

我還清楚地記得,我們攝製九縱隊援軍抵達西北輯安地鐵站準備入朝那場戲時,上海的氣溫忽然降至了零下18攝氏度,是入冬後最熱的兩天。伍千里、伍萬里和所有飾演七連戰士的女演員們卻迫不及待,自己穿著和當年九縱隊戰士一樣的薄薄夾衣,不懼寒冷地攝製了一整天,雙腳凍僵了,吐氣成霜。自己說:“在這種的氣候條件下就可以拍出真實,我們現在總算知道中國人民志願軍戰士們該有多冷了。我們才堅持了一整天,自己堅持的是足足一夏天!”

Tag   長津湖 人民日報 把人物寫好 戲才有底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