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喜趙婷,詳解奧斯卡獎影片獎《无依之地》傳達的人生至味

 

總算,弗恩明白他們要什么,她深切感受到他們內心深處最柔弱而最執拗的感情,她曉得了他們為什么不願接受姐姐和布萊恩的邀請,選擇停下來。原來,她更喜歡在馬路上,當他們慢慢適應了路途的艱辛,反倒享受在馬路上的自由。她也不再緊緊包裹著他們,而是重新認識他們以及那個世界。

(照片來自互聯網,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

鮑伯在馬路上時常幫助這些揹負著痛苦的人,在幫助他們走出來的同時,自己也漸漸從痛苦裡走出來。

對於整部影片,我覺得須要從四個層面上來理解:一是自我認識與和解的深入分析;二是獨有族群的深入;三是社會現實生活問題的深入探討。而我今天想說的就是——自我的認識與和解。

劇中罹患腦癌的75歲斯萬基給了答案,她說:我還剩下兩個月的時間,我不願躺在療養院裡等待喪生,在馬路上我看見很多幸福的事,如蒙大拿湖邊那一家子麋鹿、科羅拉多湖上那隻迷人的鵜鶘……我過上我想要的人生,即便死了,也不能有惋惜。

與鮑伯談話後,弗恩一下子釋懷了,最親的人返回,其實並並非真正的返回,只不過自己不再發生在你的生活裡,但一直在你的心底。就像鮑伯說的“我從來沒說過永別,我碰到幾百人,不能說訣別。我都說,我們馬路上我愛你。”

《无依之地》於2020年新冠禽流感在歐美爆發前夕公映,全球人正在竭力與禽流感抗爭時,也難以忽略整部電影,電影贏得那不勒斯電影最佳導演獎,贏得奧斯卡金像獎獎影片獎,併成為2021年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演獎的頭號領跑者。

狂風暴雨蹂躪六月花蕊嬌妍,冬天匆忙離開毫不停頓。

蒼天明眸有時候過分灼熱,藍色容貌常常蒙上陰翳;

一切迷人形像難免褪色,偶然摧折或自然地老去。

這使得趙婷成為史上第一位贏得奧斯卡獎最佳編劇的中國女編劇!也是首位提名並獲此獎的華裔男性,第三位獲該大獎的女編劇(第二個是37年前的克萊爾-史翠珊)。

這嗎預示著人類文明另一種告別和選擇?

現實生活與理想之間有時候並不矛盾,不去找尋現代人共同普遍認可的有“象徵意義”的生活,而是追求自我普遍認可的“象徵意義”,以一種“廢墟的生命力”實現自我肯定,就像這位自由飄泊的母親一樣,他毅然決然的選擇飄泊,不須要別人的理解,他只想活成兩條河流,活成他他們。

從冬到夏,從春到秋,輾轉流徙的弗恩再度返回她的老屋,裡頭空空無一物,她徐徐地踏了進來,仔細打量每一角落,輕輕地推開那扇窗,遠眺連綿起伏的小山峰和寬廣的荒沙,她在這兒與妻子度過兩年又兩年,此次回去卻是告別。

而你如仲夏茂盛不凋謝,秀雅風姿將永遠翩翩;

在普通大眾眼中,成功、成名、成才,才是現代人共同追逐的目標,即便最初沒有這方面的願意,但活著活著,就活成同一類人,同一個方向,不知覺地向著一個地方奔騰,頭破血流地去找尋這條最寬最急最深的湖泊,極少有人願意將他們活出兩條河流,成為一個個獨有的他們。

祝賀趙婷!祝賀《无依之地》!!

這人間,可能將絕大部分人心上或多或少都有喉嚨,只是,那些喉嚨是隱蔽的。當我們碰到與之相近的人,才會將內心深處的喉嚨一點點露出來,每一人的喉嚨相同,但痛感是相似的,在關上心扉的一剎那,喉嚨也在治好,如清風撫摸大地,皸裂的喉嚨漸漸癒合。

電影從弗恩被迫過上流浪的生活開始,一無所有的她只能開著兩輛破爛的房車在廣褒的曠野上一路往前。路越開越遠,弗恩的老房車在雪地裡變得愈發的單薄,即便空間那么小,弗恩也不願意接受別人的建議,去修道院取暖,寧願躲在冰冷的車子裡,瑟瑟發抖。

沒有想到,在日本影片在英國大爆發兩年之後,立刻就輪到了中國。

弗恩在背這首詩時,整個人都輕盈了,好似她也沐浴在真愛裡,臉上泛著溫暖的笑容。她在傳遞愛的同時,他們也感受到愛的顧盼。

慢慢地,弗恩內心深處開始出現了微妙的變化,當她碰到年長流浪者時,主動與他溝通交流,獲知年輕人有了愛的人,但對方並不上心時,她引導他給傾慕的人寫信,併為他朗讀一首歌狄更斯的詩:

如果說最初她是不得不開上房車一路前進,那么當她一路行走,看見那么多的“同類”人,總算曉得他們內心深處的想法,也許她也眷戀過家的溫馨,也許她也想過入住姐姐家,也許她也考慮長住在戴夫家。雖然她的內心也曾徘徊,與否要過上安穩的日子,但是她騙沒法他們,她不願意入駐自己的生活,這些生活終究不屬於他們,她更喜歡像一頭鳥自由自在的在馬路上,在遠方……

事實上,人的一生,也是不斷接受、不斷治好、不斷髮生改變的過程。

對1982年出生的第三代編劇如此高的評價,絕非僅此一部電影,殺掉她是宋丹丹繼女那個不值一提的花邊新聞,更關鍵是她之前導的兩部電影頗具天賦,影片中看不出中西方人文的區分,看不出“華裔”的標籤,她著重是弱勢群體,是對人類文明更深層次的探索。如她的處女片《哥哥教我唱的歌》關注的是邊緣的極少數族裔;如她的《骑士》是愛好鬥馬後受輕傷依然堅持理想的“失利”者。而《无依之地》焦點是放到一大群無依無靠、貧窮的人群。

我開始向著那個方向努力。不去被他們的條條框框所束縛,不去想著“最合適”的年齡就要幹許多“最合適”的事,不去走這條約定俗成的路。而是堅持做他們想做的事,即便環境惡劣,即便喉嚨隱痛,仍要有能力前進。

文字遠遠不如攝影機有實感,在《河的第三条岸》裡只能想像這位母親在河上飄蕩,卻想像不出那般乏味、單一、喧鬧的生活,他是怎么兩天又兩天渡過的。而電影裡,我們可以看見皚皚白雪,感受到寒氣逼人的惡劣天氣情況,看著弗恩孤獨落寞地躲在冰冷而逼仄的車子裡,像一個無處可依的流浪者。

人只有被柔情對待,才會以一種可信的形式為對方關上。

不但是她,即使英國經濟危機,許多人為的是生存不得不另尋出路。那些人裡有的就選擇開了房車一邊打零工,一邊旅行,沒有目地,也沒有方向,現代人稱自己為——遊牧人。

是的,那些“流浪者”們並不孤獨,他們自有屬於自己的歡樂。就像《河的第三条岸》裡的母親,獨自一人漂泊的他可能將是美好的,他堅強的捨棄一切,堅決按著自己的意願,過上想要的生活。雖然那種生活在我們眼中“一團糟”,但是那又怎么樣呢?就像餘華說的:人是為的是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並非為的是活著以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人如果活著開心,就不怕窮。就不用在乎別人怎么想。

她讓我想到我他們。生活中,我最不討厭的就是麻煩自己,也不討厭接受別人的饋贈,一旦接受,便想方設法還過去,以防欠人家人情。這種的我變得拘謹和小氣,封閉而狹隘。

弗恩說:“我這輩子只顧著回憶他了(妻子)。”

電影中發生的這群流浪者,多半已經年邁,而我忍不住想:自己就算打不開工了,怎么辦?自己就算在路途中生病了,怎么辦?自己就算老得開沒法車了,生活怎么得以延續?

是的,在人生最後歲月,過上他們想要的生活,喪生又何懼呢?

這一點和電影《冈仁波齐》十分相近。三部電影除了大量的旖旎風光,其主要人物由女演員擔當,其它配角幾乎都是本色出鏡。故而,影片雖有傷感的主色,卻時不時的觀賞到一幅幅絢爛、磅礴的景色,讓人顯得不那么悲傷,甚至從中尋出另一種滋味。

誰說,在馬路上,並非另一種歸屬?

恭喜趙婷,憑藉著《无依之地》贏得第78屆奧斯卡獎最佳編劇!同時,《无依之地》也奪下了分量最重的最佳導演獎。

故而,《无处可依》算是從人生的沼澤地裡深入。

阿根廷短篇小說家吉馬朗德爾.羅薩的短篇小說《河的第三条岸》敘述一名憨厚沉默的母親為他們打造出兩條牢固厚實的小船,有一天,他什么也沒帶就獨自一人下船,自此後,一人一船在湖泊上飄蕩。那個故事情節一直迷惑著我,一個家庭平衡、生活平淡的中年男人,忽然放棄一切獨自一人在水上漂泊,並不再上岸,他究竟在想什么?他又有什么試圖?他是逃避生活、逃避人群,還是逃避整個陸地,亦或僅僅是討厭在水底飄蕩的感覺?

誰沒有過痛苦?

鮑伯稱女兒逝世對他是一種致命的打擊。他說:我極少提及女兒,迄今我也很難說進口,無法想象在沒有他的世界裡,我怎么活呢?這些日子非常難熬。但我後來知道,紀念他能通過幫助和服務別人的形式……

才剛上路的弗恩,情緒掉入到零點,她抗拒別人的靠近,也不願意接受別人的好意。隨著她碰到艾瑪、布萊恩、斯萬基、鮑伯,與自己一同打零工,互相溝通交流,她才漸漸的融入那個“組織”,重新認識這種生活。她發現,有的人和她一樣,是被迫上路;有的人僅僅是因為討厭在馬路上;還有的人是將此種生活視作夢想。就像其中一名老伯說的,她的妻子一直夢想駕駛帆船,但是到死這天,帆船還在家中,他的心願永遠也難以實現,妻子逝世後,她就下定決定放下一切,開始飄泊在夢想的馬路上。

本文作者:狐小仙

弗恩呢,她究竟討厭在馬路上,還是不得不在馬路上?她他們也是搖擺不定。直至有一天,她與遊牧人的“領導者“鮑伯傾心而談。

那滋味如齊豫的歌:千萬別問我從哪裡來,我的家鄉在遠方,為什么流浪,為的是夜空飛翔的小鳥,為的是林間輕流的小河,為的是寬廣的草原……

要想踏進痛苦,最好的形式,就是接受自己的痛苦,並且幫助與他們一樣有著痛苦的人。弗恩從最初的鬱鬱寡歡、婉拒別人的好意,到漸漸接受別人的好意,與他們坦誠相待,接受別人的寬慰時,也毫不吝嗇地溫暖別人。

能否把你描繪成炎炎夏日閃耀?你卻比冬季更調皮溫存;

《无依之地》呈現出的就是這種一大群生活在邊緣的人,自己沒有固定的居所,只是開著房車到處流浪,在來來去去的馬路上,自己不停的碰面,互相取暖;不停的告別,互不干涉。編劇趙婷以非虛構的形式,用攝影機走近這群非女演員的流浪者們,直面自己的苦與樂,道出自己不為人知的另一面,提供更多了更多樣、更有分量的真實場面,進而引發更多深入的思索。

……

越是懼怕麻煩自己,計較得失,越是患得患失。慢慢地,我發現淡然接受別人的幫助,並且在別人須要的這時候,伸出手,這才是生活好的模樣。

除了他他們,誰也難以知悉。故而,再看影片《无依之地》裡的弗恩,或許更合情合理許多。那位60歲的中年婦女,在他們邁入晚年之時卻遭遇妻子逝世、家庭宣告破產,不得不開上她的舊房車開始到處遊蕩的生活。

Tag   岡仁波齊 無依之地 河的第三條岸 無處可依 騎士 哥哥教我唱的歌